第64章第 64 章(1/2)
第64章第64章
[科举乃是我国古代重要选官手段之一。]
[流程上公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当然,走到殿试的,被皇帝所点中,就被称之为天子门生。]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状元、榜眼、探花,便是前三,赐进士及第。]
[而在殿试上,未被选上的,那就是进士出身。]
[理论上来说,普天之下只要家世清白,就可以参加科举,家世为下,才学为上,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皇权因此推向了更高的位置。]
【其实还是不能的,因为登天子堂的时候,那都是过了会试的贡士了,而中了贡士,百分之百都要入殿试的,这都不用四舍五入了,这分明就是进士,但是广义上而言,倒也不错。】
嬴政看着那画面中的一切,仍旧不曾开口。
但是朝堂上已经管不得纸张这一件事了,因为
这东西涉及学说传承啊!
原本那好不容易融合在一块的联盟,霎时间分崩离析。
甚至此刻都已经暂时放下政策上的分歧了。
科举是什么,在此之前他们不清楚,但是此刻,清楚了。
不仅仅清楚了,他们没有谁会忘记,这里面可涉及儒家的事呢。
千载学说铁饭碗,后世学子人均是儒生。
这谁能扛得住?!
在那一瞬间,俨然就是找了个由头,墨家弟子第一个就开始对儒家开炮。
“儒学多于士大夫,累于百姓,祸其天下,丧葬之风,奢靡不断,眼下难不成还想借由纸张更甚之?”
众人一时间争论不断。
不仅仅墨家弟子开口,在场的所有人,甚至包括这些日子因为农具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农家都已经开始向着儒家冲锋。
在这种情况下,有儒家弟子,甚至无师自通道,“孔子爱己,爱人,贤良仁厚,以博教苍生,号有教无类,岂非兼爱?敬鬼神而远之,岂非敬鬼神?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亦是尚同,儒墨同是官学长,尧舜先,同修身正心治国平天下,若有儒心,必学墨法,若不相用,不足为儒,亦是不足为墨啊。”
咱们的诉求是有相同的!
甚至是特别相同的!
别打儒家了!咱们是一样的啊!
此话一出,不少墨家弟子看这位儒博士官那眼神都变了,那视线那已经不是一般的复杂了。
你们儒家,是真诡计多端啊,这个时候这种话都能说得出口啊?
不是咱们互骂的时候了是吧?
当然,也有儒家弟子听着这话眼皮直跳,不过眼下这种局面,和独战百家相比,拉另一个声量极大的墨家下场,的确能够让局面稍微好过一点。
更是有人灵机一动,俨然就恨不得包容百家了。
当然这种法子,显然最多只是糊弄一会儿,断然是不可能真的解决问题的。
毕竟,之前林朝所言历历在目。
放你儒家一条生路,我们诸子百家不归西,也是半死不活。
甚至这件事都不仅仅是从后世始,就冲着眼前这个东西而言,说不准那就是从今日,从本朝开始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能够混过去。
那这个所谓的‘教科书’还能混过去吗?!
万一陛下信了儒家的邪了呢?!
事情当前,那俨然就是迫在眉睫。
这一次,没有林朝拱火。
但是林朝的声音,那仿佛无处不在,言犹在耳。
李斯看着眼前这一幕,沉默了一下,随即选择不开口。
而那异镜之中的声音仍旧在继续
[像是先秦的那种,因为家里钱不够,所以不能当官这种事情是没有的。]
【我猜你在找,韩信。】
韩信?
这谁?
没听说过,可能是后世之人吧,就冲着这个话,说不得是有大才,但是家里谈不上富裕,至少达不到为官的最低限度之人?
[当然,科举有文,亦是有武,比如说武举,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民间选调人才,再为武官。]
如果说之前对于这个没什么太大感觉的以军功而起的武官,在此刻算是微微动了心思。
如果说在七国一统之前,这件事实在有些拿不上台面,但是伴随着六国统一之后,如今就只剩下了胡人和百越了。
军功晋升的为爵的事情,这难度也加大了不知多少。
而也就是在他们想着的时候,那声音也继续道
[从秦国的时候,虽无世卿世禄,但是以军功爵制为基础,无爵不得封侯,即便是王公贵胄也是如此。]
[可谓是让秦国之军,越发强悍。]
[但是弊病也是一样的,当六国一统后,仍旧用这种旧法为基础,其他为辅的话,就会导致军功授爵为晋升的主要手段,就会一点点走向末路。]
[甚至从秦代开始,就已经逐渐实行了审民能,以任吏,或是朝廷征辟,又或者是保举等手段。]
[而汉代继承了秦代的主要手段,把其中的一个征辟制度,完善之后变成了察举制,各地有一定数额,如此取才。]
[到了三国时期,评选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如此去仕,算是彻底奠定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步一步到了门阀世家操控王朝,一朝倒,但世家不灭,皇帝彻底与世家共治天下。]
这边说着,在场的出自本地大族之人,心下不由得一动。
只不过这边刚动,就听见那边道:
[而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科举逐渐一点点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