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倒不如,既来之,则安之。(2/2)
“回禀殿下,这‘孝悌’二字,于我们儒家里讲,那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才算踏入了君子之道,摸到了‘仁’之一字的边缘。”
“只是这其中蕴含的并非只有长幼之分,亦有上下之别,尊卑之礼。”
“以如今的形势来看,殿下是三皇子的兄长,弟弟得封诸侯,确实应该祝贺,但不是平辈论交,而是以太子的身份赏赐对方。”
“若他安分守己,殿下大可兄友弟恭,若反之三皇子还不能认清现实,继续觊觎殿下的地位和权柄,那殿下自然也该给他以警告和惩罚。”
“所谓‘孝悌’中的‘悌’,便是如此了。”叔孙通耐着性子与其讲述道理。
“那‘孝’之一字呢?又如何解释?”小刘盈不置可否,转而继续询问,“尤其是这守孝之道,其中有什么规矩,还请先生指教。”他擡了擡手,把面子给足。
听他特地强调‘守孝’二字,叔孙通暗中揣测,定是陛下的身体确实不好了,不然太子无缘无故怎么问这等问题呢?
虽然这么想是对当今陛下的大不敬,但到底他也得提前做准备,所以就故意假装不知,只从儒家的学术角度为其讲解起这守孝的规矩。
“殿下,我们儒家的先贤孔子曾对守孝之事提出了见解,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孩子从出生到能自己走路,用膳,甚至说话,都是父母手把手教导才得以做到的,那么父母去世后,做子女的,至少也要守孝三年,才算对得起这份爱护之情。”
“但这守孝三年,并非是整三年,因按我大汉的历法,每隔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闰月,而计岁时,又有虚一年之说。”
“所以这‘守孝三年’,确切的说,应该是二十五个月。”叔孙通与其仔细讲述这其中的门道。
“原来如此,多谢先生为我解惑。”小刘盈谢过,又与之问了些别的,便打发他离开了。
他这本是替林清源探问一下,可叔孙通却觉得这是小刘盈看重他们儒家的意思,如果陛下驾崩后,他能依照他们儒家的规矩为之守孝,那么定然能擡高他们儒家的地位。
想到这儿,叔孙通觉得,自己真的有必要上上心,促成此事才好。
而小刘盈呢,则是得了答案后,便回去告诉了林清源。
“所以,最长守孝期,只有二十五个月吗?”林清源听完后,稍微有些失望。
“只有?先生,怎么我听着,像是你觉得还短呢?”小刘盈歪了歪头,有些疑惑的看向他。
“当然短了,因为……”,他话到嘴边,却咽了下去,他总不能说他是想借守孝之事来拖延和刘元的议亲吧。
“因为你现在还小,需要很多时间来积蓄实力,还有,守孝时间越长,那么你的名声就会越好,来日亲政,也更有把握些。”他定了定神后,从政治角度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先生原是为我着想的,”小刘盈非常感动。
“也不全是为你,我自己也觉得应该多学些什么,不管怎么说,学无止境啊。”林清源稍微有点儿心虚。
“那不如我们去请教商山四皓吧,叔先生能给我们建议,想必他们也能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不知道的,也该多问问,最后再比较着做决定,那样才算万无一失。”
“先生,你觉得如何?”小刘盈想了想后,主动提议道。
“你都说万无一失了,我还能拒绝吗?”林清源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那先生快换衣服吧”,小刘盈见他答应,当即就催促道。
“行”,林清源拗不过这孩子,且对方说的也有些道理,他也确实想去请教,于是便点头答应了。
他回房间换了一身侍者的衣服,确定打扮无误后,便和他一起等天黑,直到时辰差不多了,两人这才提着灯,朝着商山四皓所居的宫室而去。
也不知双方洽谈了些什么,总之回来时,已经月上枝头了,好在他们是两人同行,也不算太孤单。
只为了避嫌,他们走的路确实有点偏僻,本以为相安无事的,谁知在路过一片小树林时,却隐约听到了哭泣声还有说话声,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什么情况。
本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探究什么,可奈何越是往前,这声音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对方就在附近,颇有一种,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的巧合感。
没办法,他们两个也就寻着声音找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