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隆万盛世 > 第1316章 1406金银岛

第1316章 1406金银岛(2/2)

目录

听说欧洲那些国家打仗,超过十万规模的战争都很少见。

其实此时的欧洲,也就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拉开帷幕获得巨额资本。此时欧洲有许多王国,最大的也不过千万人,小的百万级别,总人口也不过一亿。

也就是说,此时欧洲总人口,大抵和明朝实际人口相当。

纸面上,大明有六千万人口,但按照对食盐的消耗量估算,人口早已过亿。

而欧洲国家间的战争,大多交战双方总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万。

涉及几十万人的战争也有,但那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实际上那里算不算欧洲也两说。

毕竟,那就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国家领土和人口大多在亚洲板块。

刚说完话,芦布忽然从门外进来,走到魏广德耳边小声低语几句。

“哦,知道了,让他等等。”

魏广德听完,就对芦布说道。

“内阁有事儿,我们就不耽搁了,善贷,你看还有其他事儿要交代的吗”

谭纶开口问道。

“该说的都说了,若想到其他,我们再沟通。”

魏广德马上笑道。

于是,谭纶和江治都起身告辞。

送两人出门,门口就看见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站在一边。

刘守有见两位尚书出来,连忙行礼。

“不用了,进去吧,魏阁老在里面等着你呢。”

谭纶淡淡说道,随后就和江治一起离开内阁。

刘守有目送两人走出院子后,这才转身走进值房。

“坐,可是有什么收获。”

不等他行礼,魏广德一指旁边的位置,示意他坐下说话。

刘守有依言坐下,不过也是只坐了一半屁股就从袖中摸出一卷文书,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

“魏阁老,这是锦衣卫已经确定的倭国银矿的分部情况和大致产量。”

魏广德伸手接过,展开看了起来。

倭国有金山银山的消息,自然是从魏广德这里流出去的。

不过,他可不止放出这个消息,更是命令锦衣卫一边侦查倭国国情,另一边就是找矿,特别是传说中的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

当然,他不可能说的那么直接,点出他要的矿山名称,所以就只能麻烦锦衣卫,把倭国所有金矿、银矿都翻查一遍。

手里的,除了文字,还有倭国一份简略地图,上面有标注已经他查到金银矿的位置。

可以说,整个地图已经是密密麻麻,因为倭国的金银矿实在太多了。

可以说,几乎整个倭国西南沿海,密布着大量金银矿,东北靠太平洋方向,金银矿分布也是不少。

一番查找下来,魏广德很快就锁定了石见银矿的名字,还有佐摩银矿和别子银矿等,但是汤之奥金矿和黑川金矿等。

石见银山已经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开发了,但是佐渡金矿却没有出现在这份名单里,显然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被大规模开采。

‘魏阁老,倭国金银矿产量实在恐怖,年初白银数百万两,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刘守有是看过这些情报的,自然对内容非常了解。

早先,他已经知道倭国金银很多,毕竟密探不是一次性发回情报,而是把了解到的信息一次次往回传递。

于是,刘守有自然对此早有了解。

而这次发回的情况,更多表述搜集到的主要金银矿的产量信息,更是让手里有大开眼界。

别的不说,单就是石见银山的产量就非常恐怖,年产银稳定在百万两以上。

“大内家毛利家”

魏广德看着记述,不由得念出来。

“是的魏阁老,这石见银山原本是大内家土地上的,不过毛利家眼红银山产量,所以出兵,最后击败了大内家。

现在石见银山的主人已经是毛利家,他们每年都会从银山获得大量白银。

现在倭国之间为了土地,为了金银矿的打得开交,所以这份情报只能说是年初时候的情况,现在岁尾,是否有变都说不清楚。”

“平常年产量近二百万两,最高峰曾产出近四百万两,呵呵,都顶上我大明一年的财政了。”

魏广德忍不住笑道。

“魏阁老,另外还有个消息。”

刘守有这时候有些迟疑着说道。

“你说。”

魏广德不以为然,开口说道。

“锦衣卫派过去的人发现,在倭国不仅流通大量我大明制钱,还有通宝出现。”

刘守有这话就说的很含蓄了,制钱这东西,很早中国的古钱币就流通过去了。

但是他说的通宝,当然不是以前铸造的铜钱那种通宝,而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主要的大明银币。

魏广德面上表情丝毫未变,只是淡淡问道:“你是说有银宝出现在倭国”

“是,应该是最近两年流通过去的。”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显,有大明商人在偷偷走私倭国。

“倭国和朝鲜有贸易吗”

魏广德忽然问道。

“有。”

听到魏广德的话,刘守有立马知道该怎么说了,不过这也是事实。

“朝鲜确实有将我大明所产商品买到倭国的情况,这样的交易每年都有。”

刘守有继续说道。

大明禁止和倭国通商,但是并未要求藩国也如此。

实际上,不止朝鲜有和倭国的贸易,琉球也一样做着这样的生意。

“倭国现在还是很乱”

魏广德忽然又问道。

“确实,不过情报显示,如今倭国最强大的大名是织田信长,他几乎已经征服了大部分大名。”

刘守有马上说道。

“除了他,还有其他人吗”

魏广德皱眉,又问道。

“还有德川家和九州的岛津氏实力也不俗。”

刘守有汇报道。

此时的织田信长,其实距离统一日本只差临门一脚。

只是,这一脚最终没有踢出去。

目录
返回顶部